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

维护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养方式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一篇发于《人口学刊》的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影响及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

1.家庭教养方式显著影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与忽视型教养方式相比,权威型教养方式促进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和集体融入感的积极发展,且优于放任型教养方式;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

2.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亲子关系间接影响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权威型教养方式使亲子冲突的发生率降低,并增加青少年对家长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从而促进社会心理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对改善亲子关系并正向影响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效果不如权威型。专制型教养方式容易引起亲子冲突,并使青少年削减对家长的信任与依赖,不利于其社会心理健康发展。

3.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女孩、乡村、10-12岁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效果更佳;专制型教养方式对10~12岁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负面效果更明显;放任型教养方式对男孩社会心理发展的促进效果更显著。

研究建议: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和育儿观,通过陪伴、互动和交流来建立亲子间信任桥梁,要设定明确的教育期望和行为界限。

2.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育儿技巧、接受先进的育儿理念,顺应时代背景适当调整教养策略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3.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体特点和家庭环境综合考虑适合自家孩子的教养方式,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4.要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共同促进青少年社会心理积极发展。

文献来源:杨雪,宋佳殷.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J].人口学刊,2025,47(01):7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