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九月2023
技术支持型教学干预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影响——基于37篇国际实证研究的元分析

 

计算思维融合了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等多种思维活动,已成为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加速的智能环境中重要的思维能力,国际上有大量研究证实,基于技术进行教学干预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也有一些实证研究认为起效果不显著。一篇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文章,使用元分析方法对20061月至202210月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重点探索技术支持型教学干预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影响。

研究结果如下:

1.技术支持型教学干预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有显著正向影响。

2.不同学科中计算思维的教学有效性差异显著,教学干预效果呈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英语和信息学课程中计算思维教学的效果不显著,在西班牙语和舞蹈课上教授计算思维却产生了显著效应。

3.游戏化的编程环境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效益较高,图形或模块化编程语言、游戏化编程环境的干预效果均为大效应,即这两类工具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能够产生较大效益。并且工具与教学对象之间有高度适配性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4.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评价,基于系统环境的过程性评价工具更具时效性和真实性,但这种评价方式相对其他几类工具而言,对技术开发的要求较高.单一评价工具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教育情境,综合使用多种评价工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5.小班教学、初中生以及6-11周的教学干预效果更优,性别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未产生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关注技术支持型教学干预,肯定其价值,并且需要多维立体地关注学习者的计算思维培养,结合计算思维的科学本质和内在范畴设计教学干预方案。

2.在计算机科学以外的领域开展计算思维教育极具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情境设置在真实场景中并给予学生展示机会,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在各学科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选用的工具需要兼顾不断训练学生计算思维各方面能力的功能以及满足学生解决问题和进阶学习的需要.

4.国内加大自主开发本土化的计算思维评价工具,注重我国教育生态的亲题下,对国外开发设计的评价工具进行编译和引入。

5.培养计算型思维方面,建议在初中阶段采取小班教学,摒弃因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男多女少造成的狭隘观念,同等重视男女性学生在计算型思维上的培养。

文献来源:周琴,邓玉.技术支持型教学干预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影响——基于37篇国际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5(06):44-56.
26
九月2023
亲子分离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基于亲子互动的中介效应与家校合作的调节效应分析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以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既是全球应对社会环境变化所倡导的教育转型,也是当今中国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亟需的实践探索。

因亲子分离导致的父母“不在场”对子女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能力有着长远影响。一项发表于《教育与经济》的研究基于世界经合组织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项目(SSES)的中国数据,分析了亲子分离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影响的中介与调节效应。研究发现:

1、亲子分离通过减少了亲子互动,进而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亲子分离—亲子互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这一影响路径成立。

2、高水平的家校合作可以正向调节亲子互动的中介路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亲子分离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亲子分离并不必然等价于父母教育缺位,父母应尽力通过加强亲子互动和家校合作来“缓解”负面效应。

2、亲子分离并不必然带来情感“缺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给予家长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3、亲子分离并不必然意味着家校分离,学校应营造家校合作良好氛围、强化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支持。

文献来源:

文献来源:钱佳,曹义兰.亲子分离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基于亲子互动的中介效应与家校合作的调节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3,39(03):45-52+85.
25
九月2023
教师支持能否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非认知能力的形成是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的关键阶段,而教师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对学生非认知能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一篇发表于《教育与经济》的研究基于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运用基准回归方法的同时,引入了中介变量—学生的自我教育期望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考察教师支持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1.教师支持能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其中教师情绪支持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效应明显高于学业支持和关系支持。

2.教师支持能够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期望进而促进其非认知能力发展。

作者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以下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作为教师日常管理、培训的主体,应严格落实教育法规,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学生非认知能力培育的积极性。

2.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课外表现,做好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支持者。

3.学生个人应该主动与老师交流,争取老师在学业指导等各方面的支持。

 

文献来源:张要要.教师支持能否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3,39(03):75-85.
21
六月2023
新手教师入职培训计划值得吗?

      新手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很重要,他们通常会获得正式的入职培训计划,以帮助他们作为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发表在《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上的一项新的统合分析研究了新手教师入职培训计划的效果,为了更能了解计划如何影响在职教师及其学生。

      为达到纳入标准,研究必须:(1)检示PK-12学校环境中给予新手教师的正式入职培训和/或指导;2)使用实验、准实验或相关研究设计;(3)包括足够的统计信息计算效应值;(42010年至2019年间出版;5)用英文书写。

      共有17项研究符合这些纳入标准,包括6项干预研究和11项相关研究。总体而言,干预和相关研究的随机效应模型显示,对教师留任、其他教师评估(包括自我效能感、满意度、教学效用、评估分数等)和学生评估(如成绩测试分数)皆呈具统计学意义显着而正面的效应值。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入职计划的「全面性」并不是其效果的显着预测指标。

 

 

文献来源:Keese, J., Thompson, C. G., Waxman, H. C., McIntush, K., & Svajda-Hardy, M. (2023). A worthwhile endeavor?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formalized novice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38, 100505.  https://doi.org/10.1016/j.edurev.2022.100505
19
六月2023
课外补习班对中国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用吗?

   补习行业在中国市场甚大,因为家庭希望付费参加课外补习能提高孩子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补习学费对弱势社会阶层来说高昂,主要是相对高收入的家庭才能负担。因此,尚不清楚课外补习如何影响低收入家庭(LIF)儿童的学习成绩。Li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课外英语补习对LIF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

   研究包括来自贵州省某县五所学校的529名注册贫困家庭*2019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3747元人民币)的7年级初中生(54%为男生)。当中120LIF学生被随机分配接受免费的在线英语辅导课程(总价值5000元人民币),其他409名学生被分配到对照组。课程重温了学校英语课上的重点和难点,并提供了延伸学习,以提高学生推论、总结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干预组的学生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逢周六晚上参加2小时在线课程,为期16周。学生的学业成绩是通过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来评估。在控制基线学习成绩和学生特征后,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 课外补习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显著的正面效果(效应值 = +0.30)。
  • 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较高的基线分数)从在线课程中受益更多(效应值 = +0.27)。
  • 从课外英语在线补习中,高学习能力学生的中文学习成绩呈现轻微溢出效应,纵然此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效应值 = +0.22)。
  • 该计划对男孩的效果略高于女孩,纵然此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效应值 = +0.20)。
  • 在第二学期考试成绩中,仍然发现对英语学习有正面效果(效应值 = +0.28)。

   干预措施有效可能是因为在线英语补习计划与学校的学习内容完全兼容,并且是一种高质素的辅助教育资源。作者的结论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和教学质素需要提高,应该增加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援助。

*注: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到2020年,中国的贫困已经消除。

 

文献来源:Li, L., Yang, Y., & Zhou, L. (2022). Can after-school tutoring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Trial evidence from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 in China.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https://doi.org/10.1007/s12564-022-09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