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七月2025
焦虑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近年来研究显示焦虑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焦虑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具体关系尚存争议,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分析,旨在厘清焦虑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因素,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焦虑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表明焦虑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健康危险行为。

2.健康危险行为类型同样是重要的调节因素,不同类型的行为(如物质成瘾、故意伤害行为等)与焦虑的关联模式不同。

3.区域和学段也对焦虑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北美洲青少年该相关性更强,随着学段增高相关性也更强。

4.性别在本研究中未表现出对二者关系的显著调节效应,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不同类型健康危险行为中的差异相互抵消平衡。

基于此,作者给出的建议:

1.在理论层面,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关注焦虑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可采用纵向跟踪调查方法,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二者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和因果机制。

2.在实践层面,制定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干预策略时,应充分考虑焦虑类型、学段以及区域差异等因素。

3.加强对焦虑测量工具的研究和规范使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未来研究还应进一步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同伴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以使研究更加全面和完善。

文献来源:张又雪,何婧娴,黄恋娟,等. 焦虑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J/OL]. 应用心理学, 1-16[2025-05-3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012.B.20250416.1144.002.html.
01
七月2025
家庭互动、学业支持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当前关于家庭影响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实证研究虽已不断深入与拓展, 但关于家庭互动和学业支持这两个核心的近端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影响链条尚不清晰。基于这个背景,一项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的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 年度的追访数据,探究了家庭互动、学业支持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

该研究发现:

1.从家庭互动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影响机制来看,良好的家庭互动意味着更多的父母关心和更好的家庭情感,以此降低未成年人焦虑、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进而促进其转向对正统活动的专注,减少向越轨同伴寻求情感支持和满足,最终降低未成年人自身的越轨行为。但家庭互动的多少并不能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越轨行为,未成年人的情绪状态反而成为其控制和实施自身行为的重要因素。

2.从学业支持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影响机制来看,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学业支持程度越高,未成年人越能意识到自身年龄阶段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越愿意对正统活动的投入,如学习、人生规划、志愿活动等。但是,家庭的学业支持对未成年人的越轨同伴交往和越轨行为并无直接影响,过分的学业重视反而会造成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引起相反的结果。

专注意愿,即渴望获得社会承认成功的意愿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未成年人的越轨同伴交往和自身越轨行为。

未成年人的越轨行为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明显高于其他因素。

研究建议:

1.家长应当在家庭互动中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情绪观念,提供正确的情绪调节榜样,共同反思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帮助未成年人消除不良情绪。

2.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学业支持应该把握好“度”,高压的“虎妈狼爸”式教育并不值得提倡。

3.家长在辅导子女学业时应当避免功利的“填鸭式”教育,谨防过于偏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子女自身感受。对未成年人的学业支持应当转化为对他们专注意愿的引导, 要培养未成年人对于正统目标发自内心的追求与渴望。

4.社区、学校和家庭应该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共同减少未成年人的越轨同伴交往,切断这一导致未成年人越轨的重要桥梁,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同侪环境。

文献来源:窦逸飞,张涵 & 张萌.(2025).家庭互动、学业支持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上海教育科研,(04),44-51.
30
六月2025
初中生感知父母信任和感知教师信任对学习力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父母和教师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他人,来自父母和教师的信任可以帮助初中生增强自主动机,形成积极主观的认知。近期一篇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的文章,基于心理资本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探讨了感知父母信任与感知教师信任对学习力的影响机制,以期在理论上推进学习力研究的深化,在实践上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实践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

1.感知信任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学习力。一方面,初中生感知到来自父母和教师的信任能够促进其提升学习自我效能;另一方面,初中生感知到来自父母和教师的信任能够提升其学习自主性。

2.初中生感知信任能够通过提升自尊水平来促进学习力提升。自尊在感知信任和学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提高自尊水平,有利于在学习中提升主动性、自我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心理韧性等,从而提高学习力。

3.感知教师信任对初中生学习力的影响大于感知父母信任。初中生感知到父母的信任,有利于提升自我评价与自我效能,从而影响学习力。而教师的身份更容易使初中生将其看作偶像般的存在,对学习力的影响作用更为直接,还可通过影响自尊,来影响初中生的自我评价与认知。

由此作者给出以下教育建议:

1.教师要充满爱与信任,赋能学生心理资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首先,教师要有乐教爱生的教育家情怀;其次,教师要积极营造充满信任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2.父母要学会科学养育,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协同促进学习力提升。首先,父母要主动担负起协同教育的责任,在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其次,父母要尽量减少社会比较,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呵护孩子的自尊;最后,父母也要不断自我学习,做爱学习、懂教育、能够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父母。

文献来源:伏干.初中生感知父母信任和感知教师信任对学习力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5,24(02):114-122.DOI:10.19503/j.cnki.1671-6124.2025.02.012.
27
六月2025
初中生焦虑症状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错失恐惧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序列中介作用

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经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当年6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对未成年人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明确要求,包括限制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时长等规定。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非常依赖或者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未成年人而言,网络保护专章似乎起效甚微。手机是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媒介,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容易导致问题性手机使用。因此,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依赖的问题,除了法律约束,心理学方向的专业干预也非常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发表于《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四川某初中一年级10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意图从心理层面探究互联网依赖产生的机制,为互联网依赖程度较高的未成年人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方案。

研究表明:

1.焦虑症状是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早期风险性因素。T1阶段的焦虑症状越严重,T2阶段越容易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焦虑症状作为精神病理学的易感因素,可能导致问题性手机使用。研究认为,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最常想到、最便利的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玩手机,玩手机会给个体带来一种虚假的、短暂的快感,这种快感可以暂时缓解现实的焦虑,这使得焦虑的个体更多的关注手机使用带来的短期奖励。

2.焦虑症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随后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还可以通过影响错失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间接影响随后的问题性手机使用。研究认为,焦虑的个体倾向于放大自己对不确定情景和 错过他人有意思经历的担忧产生对这种担忧的非 适应性应对行为频繁习惯性地查看手机以缓解 错失恐惧和不确定情景引起的过度担忧最终导致问题性手机使用

文献来源:刘采梦,苑广哲,丁絮,等.初中生焦虑症状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错失恐惧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序列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5,41(03):427-435.DOI:10.16187/j.cnki.issn 1001-4918.2025.03.13. 
26
六月2025
教育何以防范中等收入群体滑落?——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

该项研究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102020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涵盖25个省//自治区,包含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利用二值选择模型(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教育何以防范中等收入群体滑落。研究表明:

1.教育能够有效防范中等收入群体向下滑落。

2.教育通过提升就业稳定性和风险防范意识来稳定中等收入群体。

3.教育在防范中等收入群体滑落的过程具有显著异质性。

4.在线教育对于防范中等收入群体滑落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

2.持续扩大高中优质资源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3.积极推进智能时代AI大语言模型赋能在线教育变革创新。

4.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为“稳中”提供制度性兜底。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受研究对象特性的影响,中等收入家庭滑落后,下一期无法再计入中等收入家庭样本中,因此无法构建信息更加丰富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在为了保证研究结果时效性的同时兼顾中长期的影响,本文使用追踪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16-2020年,受数据可得性影响,缺少最新数据作为充分检验新冠疫情结束以来教育对中等收入群体滑落的防范效应。

文献来源:张茂聪,黎敏辉,范晓婷.教育何以防范中等收入群体滑落?——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43(05):57-75.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5.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