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是儿童社会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其中,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敏感合作、受同伴欢迎等属于积极的适应能力,而对外表现的愤怒攻击行为以及对内表现的焦虑退缩等行为则属于社会适应问题。早期出现的社会适应问题会给个体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关于孩子养育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集合,通常分为温暖关爱、行为控制(或纪律约束)与心理控制三大维度。儿童早期主要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进行学习,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言语、行为和反应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早期的社会学习过程。父母如果采取消极的养育行为,可能会引发儿童社会适应问题。
本研究提出一个父母消极养育行为影响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模型,拟探讨(1)父亲和母亲的消极养育行为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影响及其独特作用;(2)亲子冲突在父母消极养育行为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通过整体抽样,从某市6所幼儿园(包含1所社区幼儿园、1所双语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和2所公立幼儿园)中抽取446名中班儿童及其父母作为被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分类问卷》、《亲子关系量表》测查第一年的父母养育行为及亲子关系,一年后采用《儿童社会能力与行为评价量表》测查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
研究结果发现,父亲和母亲的消极养育行为均能正向预测儿童的愤怒攻击,母亲的消极养育行为还能正向预测儿童的焦虑退缩,表明母亲消极养育行为的影响范围大于父亲;父子冲突在父亲消极养育行为与儿童愤怒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母子冲突在母亲消极养育行为与儿童愤怒攻击和焦虑退缩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父母应重视自身养育行为与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潜在影响,注意避免或改正威胁强迫、体罚责骂、过度保护等消极养育行为,积极与儿童建立亲密型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
文献来源:梁宗保、吴安莲、张光珍,《父母消极养育方式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关系:亲子冲突的中介作用》,《学前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编辑: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