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研究发表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探讨了批评方式对初、高中学生师生关系亲密度和行为改善意向的影响,并检验了师生关系亲密度在批评方式影响行为改善意向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第一,特质性批评对初中生和高中生师生关系亲密度的知觉均具破坏作用,并进而削弱其行为改善意向,师生关系亲密度在特质性批评与行为改善意向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类批评的本质是对学生整体价值的否定,传递厌恶态度,易引发不公平感,最终引发学生对批评者的情绪冲突(如,“你不喜欢我,我更不喜欢你”)和行为抗拒(如,“你要求我做的我偏不做;你不要我做的我偏做给你看”);其次,特质性批评更容易促成学生负性自我概念的形成。例如,研究发现受到特质性批评的学生在面对失败时更易归因于能力不足,表现出无助反应。因此,有理由认为,学生长期接受特质性批评将建立稳定的消极自我认知,主动回避成长机会(如,“我就是一个没用的人,再努力也白搭”)。本研究的发现为警示教育者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过程中忌用特质性批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过程性批评对高中生师生关系亲密度的知觉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对初中生师 生关系亲密度的知觉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尽管师生关系亲密度在过程性批评与行为改善意向间同样起完全中介作用,但相对于结果性批评,过程性批评对高中学生师生关系亲密度的知觉具有提升作用,并进而增强其行为改善的意向,而对初中学生师生关系亲密度的知觉具有破坏作用,并进而降低其行为改善的意向。过程性批评不仅可以促进高中学生对师生关系亲密度的知觉,而且据此可增强其对不当行为的改善意向。处于青春期后期的高中生已能区分过程性批评与特质性批评的差异,理解教师善意动机,故能将批评转化为改进动力;而初中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倾向于将所有批评(无论针对特质或行为)都视为整体否定,产生排斥心理,导致关系受损。本研究的这一发现提示,相对于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方面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并有可能经受更多的困扰。